我从小在人际交往上啊,没有什么天赋,小时候啊,经常莫名其妙就惹我爸生气。
然后有一次,我爸就严肃地跟我说:“天下的孩子啊,分三类:一流聪明的孩子啊,会的啊,翻成普通话呢,就是察言观色,大人眼睛一瞪,他就知道不对了,马上变乖;二流聪明的孩子啊,需要大人说他一句‘别闹了’,他才停下来;三流最不聪明的孩子,大人骂他打他,他还神智无知啊,上海话的意思就是无所察觉,后知后觉,莫知莫觉啊。”
言下之意啊,我就是这第三类的孩子,对于别人的心思,特别是我爸的心思,莫知莫觉。
不仅我的人际交往商不够高啊,小时候呢,我还害羞,有一点社恐。
两岁的时候啊,我家住三楼,要从家往下走。
为了不让别人看到我,我就挡着我的眼睛下楼,以为我看不到别人,别人也看不到我。
用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话来讲,还停留在自我为中心的阶段。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啊,通常会以为自己眼中的世界就是大家眼中的世界。
不过幸好,到了五六岁的样子,一般孩子就会摆脱自我为中心,开始发展出换位思考的能力。
但是有一些成年人反倒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进展,就像我爸,永远都认为自己是对的。
当我进入初中的时候啊,我遇到一个长得非常帅的同桌,眉宇之间呢,像一个明星,谁呢?金城武!
不只是因为他的长相,跟他聊天非常的轻松愉快。
所以呢,一个14岁的女孩儿啊,就对一个美好有活力又充满神秘感的异性所吸引,每天都期盼着能够见到他,跟他说说话。
但是啊,一见到他,我就只会支支吾吾,变成一个不会表达的笨蛋。
对于我自己的害羞、敏感和不善社交,我真是太苦恼了,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是这样的。
直到我上了大学,念了心理学,还去国外读了人类科学的博士,接触了很多对人的研究,我才发现并不只有我是这样,有很多年轻人跟我有同样的困惑。
我的经验有了用武之地。
那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啊,我把我的经验融入到戏剧和咨询,用这个方式来帮助青少年和家庭解答人际交往中的困惑,提高交往的能力。
说到青少年的异性交往啊,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:高中生当中有恋爱经历的比例大概是多少?
大家猜一猜,所有人请举起你的右手。
你觉得这个比例在5%以下的,请放下你的手;认为在5%10之间的,请放下;1020请放下,2030请放下,3040请放下。
剩下还有一些还举着,那就是超过40%?
恭喜你们答对了。
2019年上海社科院最新的数据,对北上广啊大城市的高中生研究发现,恋爱比例已经达到了42.3%,将近一半;首次恋爱的年纪在15岁,也就是初中毕业进入高中的那个年纪。
但是现在的中学里面并没有提供正儿八经的异性交往课,更别提恋爱课了。
四年前呢,我有幸回到我的母校复旦大学旁听了一堂恋爱讲座,场面非常火爆,完全不输给武大的恋爱课啊。
当时我是早到的,但是很多人提前几个小时就去占座了,书包啊、饭盒啊、课本啊全都摆满了桌面。
不仅坐满了人,地上、台阶上、窗台上都挤满了人。
大家对这个课那么有兴趣,但可惜还没有来到中学的课堂。
那么今天呢,我就来给大家补一堂异性交往课,来讲一讲异性交往中的三个尴尬瞬间,该怎么去化解。
我会分享分享三个小故事,分别处于关系的起始、关系的进行中,以及关系的结束这三个阶段。
我们来看第一个小故事,主角是一个初二的女生,非常自律,学习成绩很好,是老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。
有一次,她下课在走廊里,看见不远处隔壁班一个男生向她走过来,男生想跟她打招呼,但她鬼使神差,一转身拐进了女厕所,躲了起来。
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?原来他们俩住一个小区,两个人很熟,课间经常会聊聊天。
有一回呢,他们就一起看一本电影杂志,非常入神呐看得,两个人头凑得非常近。
这时候啊,女孩儿就听到不远处爆发出一阵笑声,抬头一看,同班同学几个人在不远处看着他们指指点点,窃窃私语,眉飞色舞。
这时候女孩儿啊感到自己脸上一阵滚烫,百口莫辩,马上跟男生告别跑回了自己的教室。
她感到非常的羞愧,为什么呢?她是个好学生,老师和家长都说不可以早恋,但是今天自己跟一个男生做出如此亲密的举动,还被同班同学看到了,觉得非常过意不去,很自责。
因此从那天以后啊,她就开始遮遮掩掩,故意逃避跟异性同学的交往,其实她心里挺想跟那个男生说说话的,但是也克制住了自己。
其实不少年轻人呢,跟这个女孩子有同样的心路历程,害怕被扣上早恋的帽子,所以呢,就杜绝跟异性的正常交往。
那么在异性交往中,其实涉及到两种关系:一种是亲密关系或者说恋爱关系,另一种是友谊关系,这两种关系到底有什么区别呢?
我们来看一张图:外圈代表了亲密关系,内圈代表了友谊关系,关系越往外,在这个六个维度上程度越深。
举一个例子,在恋爱中的双方,一对情侣,他们对于对方的了解会更广更深,会知道对方的一些小秘密,并且呢会为对方保密。
在一致性上啊,这两个人更高,比如在称谓上不再是说“我”和“你”,而更多使用的是“我们”。
如果他们俩忠于这段关系,就希望能够天长地久,因此不惜付出大量的时间、人力、物力投资在这段关系上。
而相比之下,友谊关系就要弱很多。
友谊关系呢,承担的责任更少,情感强度更低,排他性更弱,并且友谊当中一般是不存在性的亲密。
调查发现,八成以上的青少年内心渴望跟异性交往,但是由于缺乏经验,他们很容易混淆刚才讲的这两种关系,将正常的友谊或者好感误认为是在跟对方谈恋爱,所以避之不及。
那么现在我们知道这两种关系的差异,你大可以放心地正常地去跟异性交往。
我遇到很多家长来找我,说很担心一件事儿。
什么事儿呢?就看到孩子跟异性走得近啊,他就担心孩子早恋,一头栽进去影响学习。
其实家庭温暖的孩子这方面是不需要过多担心的。
为什么呢?我讲一个小故事。
几个月前,我在静安寺附近的一家咖啡厅遇到一个11岁的小女孩儿,长得非常的瘦小,看上去要比她实际年龄要小很多,但是她非常地热闹啊,跟我们搭讪,还唱歌跳舞给我们看。
交谈当中得知她的父母都是从事经商的,总是出差在外不在家。
那从她的叙述来判断,有可能是离异家庭,她是跟奶奶一起生活的。
她说妈妈偶尔会从外地带着妹妹过来看望她,但是看望的次数非常少。
这个女孩儿呢,手上拿一只手机,是某知名的某果品牌的手机,在官网的售价是9000人民币,脚上穿的呢,也是一双知名品牌的运动鞋,也要好几千。
父母满足了她的物质需求,但是精神需求、爱的需求、亲密感的需求是缺的。
女孩儿主动跟陌生人搭讪,表现自己,希望获得认可和喜爱,潜意识里就是在弥补内心情感的空白。
家庭温暖的孩子啊,一般是不会过早地陷入一段感情的,而家庭不够温暖,孩子才会急着到外面去寻找一个能提供的人,甚至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在正常的家庭中,父母跟孩子将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该做交流清楚,特别是在时间、金钱和学习目标上,对对齐,把握好分寸,异性交往是可以成为孩子正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接下去我们来看第二个小故事,关于一对异性朋友。
女生呢,这周末过生日,她很想邀请她非常欣赏的一位男生来参加她的生日派对,所以啊,她就非常委婉地问这个男生:你这周日干嘛呢?
男生说:周日我打球啊。
女生说:那打完呢?
男生说:打完累死了,回家睡觉。
女生说:又跟隔壁班的球王打呀?
男生说:是啊。
女生心里想:你别去打球了,来参加我的生日派对嘛。
于是她就讲:你们不是一个水平的,你上次输得那么惨,你忘啦?
男生沉默了一会儿说:嗯,上次确实没打好,你还有什么事儿吗?没有的话我先回家了。
到底发生了什么?
其实在异性交往中,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,特别是在沟通上。
刚才这段对话的背后发生了什么呢?我们来分析一下。
先看这个女生,心思比较细腻,在提问之前,她先委婉地打探一下啊,试探一下这个男生,看对方是不是记得她的生日。
结果男生果真不记得,所以她心里就有些失望了。
她又想,我都劝你别去了,那么明显了,可是你的态度说明你对我并不重视,所以即使我邀请你,你也不会来的,那就算了吧。
可是在男生看来啊,你问我啥,我就答啥。
他根本没有去思考女生提问的背后要传达的真实含义是什么。
篮球是男孩儿引以为豪的运动,篮球水平代表了他的自我价值感,当女生质疑他的篮球水平,他觉得很没面子,所以呢,就主动结束了对话。
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啊,女性的大脑,白质的含量是男性的十倍。
白质呢,主要负责信息的传递,所以一般女性更擅长多任务之间的操作。
比如在刚才的对话当中,这个女生可以一边问男孩儿问题,一边观察男孩儿脸上的表情、语气、肢体语言,去推知男孩儿的态度,一边还能时不时切换到自己的内心戏,观察自己从期待、好奇到失望的整个心路历程。
但是对于男孩儿来说,自始至终就在专心回答一个问题,而且还没答对,他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女生脸上的失望的表情。
那么跟异性到底该怎么沟通呢?
我给大家三个建议。
第一个建议给女生:当你提问男孩儿的时候,最好是直接清晰地表达,而不要让他去猜你背后的隐含意义是什么,不然你很可能会失望,因为你们俩的思维方式不同。
第二个建议给男生:当你心仪的女孩儿对你的能力提出了质疑,感到难过是很正常的,但是你如何去解读她的意图,这是你可以选择的,这将影响你下一步的行动,是心怀感恩、加倍努力,还是玻璃心碎了一地,甚至于怒不可遏。
第三个建议给男孩和女孩:沟通,不仅仅是传递内容,更在于定义你们之间的关系。
比方说,你跟对方分享一个你的私密事,你就在定义你们俩的关系是亲近的;
当你否定对方的想法,而要求对方按照你的想法来做事儿,你就在定义你们俩之间的地位差异。
有没有发现,有时候你非常好心的要去帮助对方,给他提个建议,而他却躲得远远的,为什么呢?
因为在他看来,你在定义一种你强他弱的关系,他不如你,所以自尊心受到打击了嘛。
其实在不少家庭当中,父母跟青少年的沟通产生了隔阂,产生了对抗,背后的原因也往往是同样的在定义关系这件事:
父母觉得我的管教合情合理,但在孩子看来,你在定义一种不平等的关系。
大多数的关系都会遇到矛盾,惧怕矛盾就无法去经营关系。
一段健康的关系一定是可以直面这个矛盾,通过矛盾来了解背后这个人的真实想法,找到和谐相处的方式,随着矛盾的解决,关系走向更好的层次。
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关系的结尾。
我认识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女生,打扮入流,很有明星气质。
她是表演系的一个大学生,我认识她的时候刚满20岁。
她说她以前总是跟异性保持距离,直到她18岁的时候,遇到一个才华横溢比她大十多岁的一个男性对她穷追不舍。
最后她同意了,两个人开始谈恋爱,这可是她的初恋哦。
她非常中意这个男生,所以付出大量的时间、金钱、精力在这段恋爱上。
两个人每周都要打好几次电话,不仅是打电话,要见面,见好几次面,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。
可是一年以后,两个人的关系走了下坡路。
争吵无果,那个男生就提出分手,那女孩儿不肯啊,就闹到对方的单位和家里面,把对方做的不妥的事儿全都讲了出来。
结果男生就消失了,还把女生的微信给拉黑了。
这女孩儿就陷入到极度疯狂的状态,到处去寻找这个男生的下落,吃不下饭,睡不着觉,也不去上学。
后来去医院一查,中度抑郁,她妈妈只能每个月带她出去旅游,帮她调整状态。
被分手让这个女孩儿产生了极度的自我怀疑,一年时间都没有恢复。
这个妈妈说,这个恋爱真是一件糟心事儿,要是我早点知道,一定不让她谈,这个男人太坏了。
那么这段恋爱果真没有一点价值吗?
我觉得不是啊。
你看,分手之后,这个女孩儿迷失了自己,说明女孩儿的心智不够成熟,这是她需要补的功课。
惨败才让一个人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,看到自己对恋爱的误解,看到家庭存在的问题。
是很痛苦啊!但正是这种痛苦,才逼着一个人成长。
这就是这段恋爱最有价值的地方——让这个女孩儿幡然醒悟。
如果女孩儿不成长,她不在这段恋爱上跌倒,也会在下一段栽进去,栽的方式可能一模一样,而越到后面,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。
回顾这段恋爱啊,女孩儿有哪些收获?
第一,人都要面子,把男朋友的丑事公布于众,这就相当于在大街上扯下对方的裤子,还拿个喇叭嚷嚷着叫大家都来看,让对方的脸往哪儿搁,消失也是正常的反应。
所以在下一段关系里懂得给对方留余地,人无完人,不要去抢这个道德制高点。
第二,人都有情绪,情绪上头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理性思考的,当一个人紧张激动的时候,他的关注点变得非常的狭窄,很容易做出冲动的举动,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做重要的决定。
当你冷静下来之后,你可以跟对方说,他做了什么事儿让你不开心了,原因是什么,你希望他以后怎么做。
跟他把这事儿说开,这要比你不告诉对方原因而直接发泄情绪,或者用冷暴力惩罚对方要有用得多。
第三,家庭成长环境非常重要。
一个女孩儿在关系中如此失衡,家庭问题可见一斑。
对父亲的消极态度,在家中被过度宠溺,还有成员之间默认的这种情绪模式,都需要去探索。
一个人身上往往带着家庭的印记但不自知,只有在关系中两个人的摩擦,你才看到自己是什么样子的,缺的功课补上。
关系的结束啊,不是句号,而是省略号。
可能因为种种原因,你们必须分开,可能你们都还不成熟,可能你们并不适合彼此,也有可能他的使命就是陪你走这一段路,但是未来可期。
到你完整了,成熟了,你会遇到跟你一样优秀的他,一起去谱写接下去的绚烂篇章。
哈佛大学一项持续八十多年的研究发现,那些最成功、最幸福、最快乐、最健康的人,他们不是长得非常漂亮,也不是家庭条件优渥,也不是性格特别外向,特别会社交。
真正的秘诀在于他们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。
我希望用我的经验总结的方法,可以帮助到更多的青少年培养好爱的能力,在未来拥有优质的亲密关系。
谢谢!